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yl6776永利集团 >> 新闻通知 >> 校园新闻 >> 正文
廿载银针扎进乡土,他是村民口中的"亲儿子”——yl6776永利集团优秀毕业生、开州乡村医生王立刚的仁心之路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8-23   来源:中医学院

在开州区五通乡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提起王立刚医生,总会亲切地叫一声“我们的儿子”。这个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称呼,属于一位毕业于yl6776永利集团中医学院2007级的医学生。十五年寒来暑往,他从青葱学子成长为扎根乡村的健康“守门人”,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颗仁心,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写进了乡亲们的健康档案里。

初心如磐:承父辈梦想,续中医薪火

选择学医,对王立刚而言,是梦想的延续。“我父亲那个年代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完成学医的梦想。”中医学的“简、便、效、廉”深深吸引着他,让他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大学里,辅导员胡波的教诲和身边同学的励志故事,为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同学蒋谷为改变命运而刻苦求学的身影,残疾同学熊尚峰用坚强意志克服万难的毅力,都深深震撼了他。“他们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达目的不罢休。”这股力量,支撑着他走过了日后乡村行医中无数个艰难的时刻。

抉择无悔:舍“副院长”头衔,择"团圆”守乡土

2010年,王立刚被选派到偏远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腴地乡卫生院。当时的卫生院全体职工仅5人,医疗设备只有“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健康意识淡薄的乡亲,他没有退缩。

九年的坚守,他用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赏和信任,甚至获得了被提拔为副院长的机会。然而,面对年迈的父母和远在开州的妻儿,这位乡亲们眼中的好医生,内心充满了对家庭的亏欠。2019年9月,他忍痛放弃了晋升机会,选择商调回开州五通乡。“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王立刚说:“这个决定征得了家人的同意,但心中对酉阳的乡亲,仍有万般不舍。”

仁术为民:"简便效廉”中医术,成了乡亲"救命宝

回到开州,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初心。在基层,他将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酉阳时,他曾用中药成功治愈了大量顽固的风湿病患者,让原本不信中医的乡亲们心服口服。如今,他带领家庭医生团队,制定巡诊计划,入户随访,深入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他最自豪的不是多么辉煌的成就,而是那些微不足道却温暖人心的点滴:背负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提供无偿跑腿服务,为偏远群众代购药品和生活物资…… 他说:“关键是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花小钱把病治好。”

情深似海:一碗馄饨的温度,一句"儿子”的认可

“你比我儿子还要亲,我儿子都从来没有喂过我吃东西。”——一位生病的留守老奶奶在王立刚喂她吃馄饨时老泪纵横地说道。这就是“村里的儿子”这个称呼最直接的由来。

赢得信任的关键,在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无论是深夜出诊,还是垫付药费,王立刚用长期的陪伴和无私的付出,真正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对他而言,最高的褒奖不是锦旗,而是患者一句朴素的“吃了您开的药,我好了”。“患者的肯定,才是医生前进的动力。”他动情地说。

寄语未来:愿做健康"讲解员”,盼中医星火燎原

谈及未来,王立刚目标明确:继续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每个村医都能熟练掌握技能。他认为,乡村医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传递健康素养的讲解员”和“健康卫士”的重要角色。

最后,他想对母校的师生们说:“非常感谢yl6776永利集团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他也深情寄语学弟学妹:“学医生涯虽苦,往后的日子会很甜。当患者向你们表达感谢时,你们会深感这个职业的光荣与使命。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王立刚,这位乡村的“儿子”,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最高境界,也让古老的中医学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绽放出新的光芒。


上一篇:我校学子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医学技术赛道(高职组)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张建忠副校长带队赴重庆企业开展实习巡查暨产教融合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