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服务基层群众,7月1日至7日,中医学院22名师生组成“岐黄医路,渝见文峰”社会实践团,深入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村、长兴村,以“弘扬中医国粹,服务乡村振兴”为核心,将中医药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以专业惠民生,以青春暖乡情。
致敬荣光:情系弱群践初心
7月2日,在社区干部带领下,志愿团走访慰问党龄逾50年的老党员张光德、胡少兰夫妇。张老夫妇深情回忆奉献岁月,展示学习笔记,动情分享“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初心。时值建党104周年,张老寄语青年坚定信念、传承精神。志愿者们深受教育,坚定了医者为民信念。团队还专程探访了右下肢残疾的李翠泉阿姨,为其测量血压、实施耳穴贴压缓解不适,并协助解答社保问题;在留守儿童谢合翠奶奶家,志愿者们化身“知心哥哥姐姐”,通过游戏、绘画陪伴三兄妹,并赠送学习用品。此次探访深化了团队对“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的理解。
急救普及: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7月3日,志愿团在文峰镇开展中医急救培训,系统教学胸外按压及穴位急救法(如内关穴缓解心悸、合谷穴防治中暑)。七旬李奶奶实操后感慨收获实用技能。培训惠及100余居民。次日,一位居民欣喜反馈,运用所学按揉合谷穴有效缓解了自身中暑症状,验证了培训效果。
筑梦深蓝:海军爱民小学播撒希望
带着对“山海情牵”的好奇,实践团于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之际,走进海军爱民学校——文峰小学。带队老师为40余名师生带来中国海军奋进历程主题思政课,回顾“向海图强”历史。课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中医药文化,动手制作香囊和中药相框,活动现场充满童真作品,寄托着孩子们对健康与和平的祈愿。
名医下乡:冬病夏治惠及乡邻
7月4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秦建设教授率专家团队在文峰镇中心广场开展义诊。专家们各展所长:秦建设辨证施治疑难杂症,李代英演示正骨推拿,郑波定制慢病治疗方案,陈春梅敷贴“三伏贴”。志愿团还针对夏季常见病,组合运用耳穴贴压、艾灸、推拿等中医技法。活动累计服务200余人次,发放健康手册300余份。中医学院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惠民活动,让中医药扎根乡村,“未病先防”理念深入人心。
非遗传承:木雕工坊融汇仁心
7月5日,实践团探访三宝村非遗传承人吴纯清创办的龙凤工艺工坊。吴纯清虽左腿残疾,仍坚守木雕技艺30余年,免费培训400余名困难群众。他质朴表示:“能帮一个是一个。”志愿者体验雕刻技艺,在刀锋木屑间感悟匠心与仁心。这堂实践课将扶弱助残的“仁心”深植志愿者心中,也深化了中医人文精神的现实根基。
问道薯田,以科技赋能弘岐黄新篇
7月6日,志愿团赴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实践。亲历组培、分选、水培等环节,成员们深刻体悟现代农业科技的“金色杠杆”作用及“马铃薯精神”的扎根奉献。大家誓言将实践收获内化,既精研岐黄经典,更发扬“俯身”精神深入基层,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乡村振兴融合,焕发传统医学生机。
艺演惠民:文化盛宴润乡村
7月6日晚,团队在文峰镇文化广场举办文艺汇演。拉丁舞、歌曲《素颜》、舞蹈串烧点燃热情;小品《归乡》诠释乡情;融合针灸技法的舞蹈《针灸行天下》独具特色;终曲《我在文峰等你》深情告白。居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岐黄文化魅力。
在文峰镇的实践中,“岐黄医路,渝见文峰”团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扎实完成:3次访谈、1场急救科普、1堂思政课、1次中医药文化推广、1次社区义诊、3次慰问、2次调研及1场文艺汇演,惠及居民200余人。活动通过14个视频、千余张照片和10余篇新闻稿立体记录,被新华财经、中华网、华龙网及中国社区发展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志愿者们精益求精的服务赢得了居民一致好评,为后续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三下乡”活动成效显著,不仅为文峰镇居民带去了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的传播,更通过与老党员交流、关爱弱势群体、开展文化活动,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当地群众深切感受到医药高校服务社会的务实担当。活动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服务基层、传承文化的事业,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