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着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推动“家校社”三维联动,拉好心理安全“警戒线”
一是完善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构建“学校—学生—家庭”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家校协同心理育人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印发《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二是构建预警防控工作机制。学校将“心情温度计”月筛查和学期心理普查有机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入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针对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异常学生,通过“一生一策”的方法,进行综合研判,深入挖掘心理波动深层次原因,分类建立重点群体心理档案,运用“线上家访”“线下谈话”多种形式,从思想源头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三是推动协作育人工作模式。加强与重庆大学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万州心之源心理援助等社会专业机构交流合作,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与驻地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共建协议,合作开设心理门诊,每周邀请专科医院医生坐诊咨询,为心理危机学生及时转介、诊疗提供保障。2022年,发现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21起,处理涉及心理问题的紧急突发事件5起。
二、提升“软硬巧”三种实力,守护心理健康“成长线”
一是抓平台保障,加大投入筑阵地。学校投入100余万建设心理咨询中心,优化功能分区,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通过积极向上的环境来潜移默化的调动来访者积极阳光的情绪,建成沙盘室、宣泄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督导室等13个功能区,为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阵地保障和物质支撑。二是抓教育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师资和专业优势,面向1.5万在校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伦理学》《护理心理伦理学》等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实现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认识、生涯探索等方面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做好学生心理“守门人”。三是抓队伍建设,筑基强师重源头。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力量的建设。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讲座30余次,与重庆市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15次。1名心理咨询老师在武汉疫情期间参加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志愿者活动,并获荣誉奖杯。举办心理委员心理服务技能大赛5次,进行心理咨询督导21次,经考核,全校270余名心理委员均获“上岗”资格证书。
三、聚集“心医疫”三个维度,筑牢心理健康“预防线”
一是打造“心动三峡”的心理育人品牌。开展“科学识心”“以爱聚心”“以手绘心”等系列活动,与“5.25”心理健康月、大学生成长论坛、寝室沙盘团辅等全校性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疫成长·心健康”主题系列活动中,学生自制疫情防控心理调试短片57个,播放量达到5.6万,绘制手抄报93份,网上浏览量超过10万。开展“聚力云上行,战疫有我心”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战疫必胜决心。开展“杏林心语”工作坊寝室团体心理沙盘活动,参与学生达1000余人次。二是凸显“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情怀。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抗疫情神”,用好“白衣执甲”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奉献“健康中国”大业。学校与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合作,引进以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为题材的广播剧《英雄的守护》,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勇气,坚守医学生誓言,拓展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提供“精准滴灌”的心理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构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搭建集宣传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档案管理的“五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咨询预约服务,实时回复学生在线提问。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施“5+2”“白+黑”全天候服务,2022年已开展心理普查5万余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超800人次。



